
?
隆冬時節,金色的冬日暖陽在古老石窟上光影變幻,云岡石窟靜謐恬美。12月中旬,被稱為云岡石窟“第一偉窟”和“音樂窟”的第6窟、第12窟,經過精心維護和封閉修繕后重新開放。重修后的石窟,每一處細膩的雕刻,每一抹絢麗的色彩,都光彩奪目。近年來,云岡石窟持續加強文物本體保護,讓歷經千年滄桑的石窟,在精心的呵護下煥發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山西考察調研,首站大同來到云岡石窟,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進一步做好云岡石窟保護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來,我市認真踐行總書記囑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推動云岡石窟保護和云岡學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并不斷完善文物保護機制,全面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讓古老的云岡石窟煥發新生,綻放時代光彩。
原則:堅持保護第一賡續文化基因
“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能為世界提供歷史與現實的鮮明對照,同時也是凸顯中華文明繁榮興盛、偉大時代的歷史見證。”采訪中,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市文物局局長劉建勇說。
堅持保護第一,市委、市政府科學部署全力推動。多年來,保護云岡石窟,我市從外圍的環境保護入手,將云岡石窟大景區的保護范圍擴大到全市整體的環境保護范疇,不遺余力治山、治水、治氣,實現了上到空氣質量持續優良、下到地質災害預防全覆蓋,一個山清水秀、空氣良好的云岡新景象讓世人稱道。
當游客來到修繕后重新開放的第12窟,外圍恢宏大氣的窟檐、石窟內精美絕倫的雕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這是經過多次修繕才剛剛對外開放的一處窟洞。牢記領袖囑托,科學實施保護工作,目前云岡石窟洞窟水患與危巖體問題已得到有效治理,保護工作已轉向預防性保護、精細化維護和數字化保護。云岡石窟洞窟病害調查、洞窟微環境監測和日常保養,洞窟危巖體搶險加固、彩塑壁畫保護、危巖體加固及防排水等保護項目漸次實施,先后建成物理力學、物相分析、化學分析等文物保護實驗室,開展石窟修復材料和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聯合知名高校啟動云岡石窟石質文物內部凝結水監測與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并被列為省級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揭榜掛帥”項目等,一項項舉措夯實文物保護根基。
數字化保護讓云岡石窟“青春永駐”。近年來,云岡石窟不斷加大力度,實施多個洞窟的數字化采集項目,其中第13窟數字化重建與三維信息系統構建項目,突破了國內大型單體高浮雕石窟寺的整體洞窟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難題。已建成的“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是國內文博系統首家基于文物數字資源的先進運算與數據存儲中心。今年10月云岡研究院申報的“數據資源匯聚融合賦能文物保護利用——以云岡石窟為例”榮獲“數據要素X”全國總決賽文化旅游賽道一等獎,“云岡石窟數字保護傳承”案例成功入選2024CCF全國優秀案例。
我市還建成了云岡石窟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實施了云岡石窟核心景區安全防范改造工程、云岡石窟大周界安全技防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夯實云岡石窟安全防護體系;著力從法治層面保護云岡石窟,成立了云岡石窟景區派出所、云岡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室、云岡文物保護法庭,全方位筑牢文物保護的法治防線。
基柱:堅定文化自信夯實學術研究
“我們堅持深化學術研究,支撐文化自信,深挖一座座洞窟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努力講好云岡故事,打造云岡學研究高地。”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聚焦石窟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鼓勵支持與國內石窟寺學術科研隊伍共同打造基礎研究資源平臺,云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院士科技創新中心、石質文物保護與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等先后落戶,并構建起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的創新體系。
我市通過不斷引入新學科、新技術,形成多學科交叉研究模式,從不同維度提升云岡學科研水平。原云岡石窟研究院正式升格為云岡研究院,大同大學云岡學學院與云岡文化生態研究院掛牌成立,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暨北京大學·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中心成立,這些院校學科為云岡學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集合資源全力推動,整合多學科研究力量,先后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進行合作,建成云岡學智庫平臺;與山西大學聯合建設了“云出云岡——云岡學文獻知識庫”;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聯合開展壁畫與土遺址等文物修復;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筑大學、武漢大學等聯合開展數字化保護合作,計劃2030年前完成“數字云岡文物檔案庫”建設。通過聯合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和山西大學、山西大同大學以及山西省文物局所屬科研團隊,積極開展云岡石窟和北魏平城考古等基礎研究項目,近年來陸續出版近10部學術專著,其中《云岡石窟全集》(全二十卷)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和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我市在云岡石窟考古、保護、研究等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等領域廣泛開展了合作交流;出訪日本、法國、柬埔寨等,就學術交流、展覽展示、文物保護技術、數字化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持續擴大云岡學國際影響力;接待中美青年交流團、日本山西商會、國際媒體和智庫人士聯合考察團,舉辦“云岡紋飾研究”“北魏平城與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石窟寺考古”等系列專題學術研討會,讓云岡學建設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全面推動云岡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脈絡:活化保護成果促進文旅發展
“從歷史中走來,在保護中傳承。云岡在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的同時,穩步推進文物活化利用,真正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在活化利用中不斷延續。把領袖囑托落到實處,云岡人從未曾停下腳步。”云岡研究院黨委委員、文旅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崔曉霞說。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文物活化利用,促進云岡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推出精品展覽,舉辦的《圣地重新——云岡百年復興展》和《中國與世界特展》分別被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評為2021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2023年聯合蘇州灣博物館、北京大學等舉辦的《“蓮曜云中”:云岡舞公眾教育與實踐探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未來之星獎”;“融·云岡經典藝術展”等一系列云岡精品展覽的舉辦讓云岡文化走進大眾。《萬象中國之云岡新景觀》《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等央媒專題紀錄片先后拍攝播出,“夢回云岡”時裝秀、“又見云岡”大型實景表演通過時尚藝術形式展示云岡風采,《云岡石窟官方宣傳片》成為2024年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推介入圍項目,“芥子納須彌——云岡石窟藝術特展”本月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這些活動精彩紛呈、傳播廣泛,極大地提高了云岡文化的知名度、關注度。
飽蘸歷史之墨,書寫新的歷史。云岡石窟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游客參觀,云岡石窟本身的文化魅力以及今年《黑神話·悟空》國產游戲的帶動,讓云岡游持續火爆,今年截至11月云岡石窟景區游客人數超4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已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重要文化地標和旅游目的地,并多次登上全國5A景區百強榜前十。
讓文物活化,講好云岡故事,做好對外傳播,市委、市政府通過不斷推進云岡石窟景區設施提質,提高服務接待能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云岡石窟景區今年啟動了智慧景區綜合管理平臺,對景區實施實時數據采集、監測管理、預測預警、應急指揮等綜合管理,并上線智慧停車、智慧票務、智慧講解等服務,方便游客游覽。
面向未來,我市將持續鞏固現有成果,繼續推進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發展文創研發營銷、數字云岡演藝體驗、旅游研學交融互動,穩步走好活化發展之路,努力把云岡石窟打造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文化旅游景區。通過優化政策保障、強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和促進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傳承寶貴的文物資源,促進全市文旅行業發展,讓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在新時代煥發更多生機活力。
來源:大同新聞網 2024-12-25 責編:余致楠